1物流管理教师能力的提升物流管理应用型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物流管理教师的转型。一方面,高校应制定优惠政策,建立考核机制,鼓励一线教师主动转型,大胆尝试改革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或到国内外应用型转型成功的院校学习进修,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2良好的校内实训环境传统的物流管理实训室往往比较重视物流硬件方面的建设,对软件的投入不够。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实验设施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需要。因此,物流管理要向应用型转型,就必须加强物流管理软件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配备与课程体系和企业岗位相适应的仓储、配送、港口集装箱堆场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沙盘等各类物流实训系统。3校企的深度合作依托产业学院,与行业协会、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合作方式丰富多样,如开展“订单班”,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分年度开展企业见习、企业调研、实习、企业轮岗,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组织产学研课题联合攻关,等等。西部通过交通的改善和机制的创新,在产业吸引力上,已经出现部分西部的引领地区正在拉近与东部沿海的差距。比如:成都、重庆等地的信息产业,其与欧洲和中亚之间的综合运输成本已不比沿海地区位处劣势。这种性的条件改善,必将引导部分厂商加快向中西部布局的步伐,以便获得更多欧亚大陆的商机和更低的陆上运输成本。甚至可以说,“”沿线如果要一些“新增长极”,必定需要利用国际班列,尤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枢纽城市而言。2促进我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经贸往来首先,对于内陆国家和省份而言,对铁路和公路的依赖强,比如: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以及我国的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区。其二,是看铁路与海运之间运输距离的收敛程度。第三,是货类对时效性的需求更多样、整体提高,以及订单零散化的趋势,客观上增加了对运输效率更高的国际快速班列的需求。中亚、西亚、俄罗斯和东欧对我国很多富裕产能拥有强烈需求,这条贸易通道的实现,将有利于促进我国过剩产能化解、企业走出去和提高对方满足发展需求产生双赢局面。以浙江义乌为例,沿“义新欧”铁路,2014年,义乌小商品出口欧亚实现跨越式突破,其中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同比增长了80%。以西亚为代表的广大地区贸易潜力也十分巨大,但这潜力的挖掘,还需依靠政治和金融的支撑。3培育新产业:弱势产业保护理论如果从理论化的角度看,对中欧等国际班列进行补贴的理由是这样的:这是一种新兴的运输方式,当还处于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别的同行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与支持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就应该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持政策。这个理论要求被保护的对象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这种产业是该国尚未发展成熟的新兴产业:二是该产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能产生正外部效应;三是该产业在现阶段缺乏推动其发展的资金实力。